同学,你错过了最前沿的传媒法治研究课题——第三届中国传媒法治建设高峰论坛第二场全景再现
第三届传媒法治高峰论坛
第二场论坛成功举办
10月14日下午1:30分,在西安宾馆丹凤厅内,第三届传媒法治高峰论坛的第二场论坛如期展开。本场论坛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论坛由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社总编辑文璐主持,下半场论坛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李明德教授主持。
上
上半场与谈人是我院学术带头人柯泽教授,主讲人有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吴飞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吴信训,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吴予敏,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阴卫芝,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吴小坤。
(吴飞教授发言)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陕西百人计划入选者、西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吴飞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反思新闻专业主义》。吴飞教授认为,新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带给新闻领域的改变主要是在提供高效的新闻内容采写的路径以及提升新闻流通速度方面,传统新闻记者与新闻现场之间的时空关系也同样受到巨大影响。但对表达事实的捍卫与信息透明的保障是新闻专业主义立足的两个中心支点,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新闻对二者的展现方式更为灵活丰富。新闻专业主义也在时空高度压缩下、采写效率大大幅提高的同时不断被重新解释和定义,而新媒体平台也再次塑造了信息传播的方式。用户开始把社交网络当做是筛选和过滤新闻的工具,而不再单纯地依赖来自新闻机构和记者们的专业判断。他表示,社交媒体也在影响记者在新闻生产中的角色和地位,使他们不再只作为以往公共话语的传统监管者和仲裁者。年轻一代对专业渠道发布新闻真实性的态度日趋谨慎和保守,他们倾向于结合多重信息获取方式去“直视”新闻事件。讲座最后,吴飞教授表示,虽然社交媒体的使用程度并不会影响受众对传统媒体新闻的需求,但是,新闻媒体的把关人角色功能逐渐被削弱和分散,并被转移到社交媒体使用者的家庭、朋友与熟人身上。
(吴信训教授发言)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信训的发言题目是《科技创新与人文理性》。吴信训教授认为,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浪潮已经令人眼花缭乱,而近来关于人工智能的奇迹更是耸然崛起,夺人耳目。面对人工智能,吴信训教授提出,要警惕神化人工智能!要理性认识与传播“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在科技创新的机遇空前大好、急速发展的时代,吴信训教授认为,传媒人应坚守、倡导人文理性。吴信训教授认为,人文理性是自觉坚守以人文精神为指导理念,敏锐观察社会的变动,科学判断社会变动的趋势及性质,并及时发出让社会变动朝向有益社会文明进步的趋势发展的呐喊,传媒人应该坚持人文理性。在科技创新浪潮中新闻传媒人应有什么样的人文理性呢?吴教授列出了三点。首先,对科技创新要倡导把握想法的可能性与实践的可行性,以及科技创新的可能性与人文理性的认同性。其次,要警惕所谓科技创新的“忽悠”陷阱。第三,避免误判的科技创新的巨额“浪费”。最后要防止不轨的“科技创新”的灾难性“异化”。
(吴予敏教授发言)
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吴予敏发言题目是《从“可信”到“可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媒体》。他从“可见性”和“可信性”这两个关键词入手,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我们今天新闻传播生态以及其对今天的传媒法治提出的挑战。吴教授首先从可见性现代性文化的基本特征入手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反思,其次对比了可见性和可信性可供条件的差异。他指出可信性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旗帜,是将可信性和可见性建立在对大众的可见性的控制基础之上。然而可见性又是如何取代了可信性呢?吴予敏教授用安徒生的童话为例,从皇帝到臣民,人们从追求和证实可信性出发,却以虚幻的可见性覆盖了真实的可见性。吴予敏教授以拉登的录像带和SIS的网络视频和同性恋的视频,以及大量的政治竞选、社会运动为例,指出随着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的传媒环境成为争夺可见性的空间。最后,吴教授以“快手”如何争取可见性为例,进一步论证了现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的可见性。
(阴卫芝教授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的教授阴卫芝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算法时代下的信息与价值》。讲座开始,阴卫芝教授以今日头条和”赚头条”为例,指出了在媒体传播当中平台传播的信息传播,并且从信息和算法价值两方面来来进行论述。随后阴卫芝教授从算法推荐的价值实践的私、俗、分散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她指出在现今各大平台,逐渐都具有的私人属性,将瞭望者的信息被淹没,且亚文化占据了整个舆论空间,传播维系社会,想象的共同体何以实现。最后阴卫芝教授讲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传播的权利和能力,实现人类的梦想;这也是个最糟糕的时代,面临着同一个网络空间价值冲突的难题——现代与传统、城市与边疆、个人与集体、大众与精英。她认为,思考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待哲学、政治学、法学、新闻与传播学学者的协同努力。
(吴小坤教授发言)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吴小坤发言题目是《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价值的突破与重构》。吴小坤教授首先提出了“数据新闻史侧重于分析逻辑,还是技术逻辑?在信息技术环境发生变化之后,新闻价值是否会随之发生转变?”等问题。然后,吴小坤教授通过围绕新闻价值理念,发现其中的差异性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她认为,传统的新闻价值理念并不完全适用于数据新闻,数据新闻所蕴含的新闻价值需要被重新定义。吴教授认为,从数据中发现新闻价值和呈现仅靠文字所难以呈现的故事,是数据新闻有别于传统新闻报道的重要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数据新闻承继了传统新闻报道中所强调的新闻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新闻价值标准。针对如何定义数据新闻的新闻价值这一问题,吴小坤教授认为,数据新闻具有准确性、可靠性、易读性、参与性、公共性和适用性等有点。因此,对数据新闻的分析不仅要观察其表现形式和生产流程的改变,而且有必要突破数据及其呈现途径的形式表象,从其背后的内涵价值探求新闻样态的改变。
(与谈人柯泽教授作点评)
讲座最后与谈人我院学术带头人柯泽教授就各位主讲人的演讲内容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针对吴飞教授的讲座,柯泽教授认为,传媒是一个意见表达信息表达的行业,新闻记者不能进行自我标榜,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具有话语权,人人都可以参与到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当中来,反思新闻专业主义确实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针对吴信训教授的讲座,柯泽教授认为选题非常值得探讨,尤其是在现今这个越来越迷信科学迷信技术、迷信科学理性而忽视我们人自身的价值这种思潮泛滥的环境。针对吴予敏教授的讲座,柯泽教授认为,过去新闻报道追求的是一种可信,主要以文字的抽象性,并借助其想象去重新理解;但在互联网时代其层次就极具的拆减下来,我们应认真思考吴予敏教授提出来的问题。针对阴卫芝教授的讲座,柯泽教授认为讲座十分深刻,主要关键词是“信息”,很多人在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但信息本身如何生产出价值,这个问题值得思考。针对吴小坤教授的讲座,柯泽教授认为,数据新闻本身不可能去创新一些新的新闻价值观或者新闻价值标准,但是这种可塑性新闻可能会更好的满足其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对其数据新闻我们也不能盲目的去崇拜它,数据新闻只是作为新闻报道补充的一种方式,我们要客观看待它。
下
短暂休息后,第二场论坛下半场开始。下半场的与谈人是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震。主讲人有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毅,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立景,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韩红星,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韧,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郭梅。
(刘毅教授发言)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刘毅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电影审查或电影分级—中美比较法视野研究》。作为国内首家影视娱乐法学专门研究机构的人员,刘教授指出之所以要研究电影审查、电影分级制度是因为随着国内影视行业蓬勃发展,我国已经成为电影票房数仅次于美国、荧幕数世界第一的电影大国,虽然被称为“文化产业第一法”的《电影产业发展法》于2017年3月1日已正式实施,但是国内相关领域法律仍尚不健全。刘教授认为,我们应该在《电影产业促进法》原则性规定基础上,继续出台实施细则、不断完善和细化我国电影审查制度,包括不断优化评审专家、明确审查标准、将审查程序纳入法治化轨道等。
(李立景教授发言)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立景发言题目是《传媒化社会治理的新向度:电视协同式治理模式》。李立景教授认为,媒介化社会以来,传媒化治理呈现出新的模式——电视协同式治理,而这种新的治理模式在治理理念、媒体角色、受众角色以及政媒关系方面表现出全新的特点。李立景教授首先分析传媒化治理在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性等方面的积极功能,并重点分析了传媒化治理所存在的选择性治理、传媒化人治、治理表演化、治理与传播价值冲突等局限性。最后李教授指出,我们应该不断增强媒体的治理主体意识、促进传媒产品化与传媒化治理制度化,促进媒体融合、大数据与社会治理结合,加强行政改革力度,促进民主、公开、信息监督,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
(韩红星教授发言)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韩红星教授发言题目是《原声广告的原罪与规制》。韩红星教授分别对原声广告的提出、发展背景、“原罪”、规避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并用twitter、Facebook、日本游戏《猫咪后院》、BuzzFeed四个案例说明了“原声广告运动已经全面展开,原声广告在今天是一个常态。”韩红星教授认为,原生广告的“原罪”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原声广告的欺诈之罪;二是原生广告形式和内容上的高度吻合,致使读者无法准确做出判断,从而对承载原生广告的平台产生质疑;三是用户的个人隐私受到威胁;四是挑战了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对于如何规避原生广告的这些“原罪”,韩教授认为,一是媒体要重视对原生广告的把控,提高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二是行业组织要对原生广告进行系统引导;三是政府管理,要有效披露信息,划分商业性与非商业性内容,规避欺骗性格式广告,践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理念。
(李韧教授发言)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韧教授发言题目是《后真相时代的法治新闻》。李韧教授表示,“后真相”成为学界今年关注的热词。李韧教授指出,“后真相”时代,一方面大众对主流媒体不再信任,另一方面,面对咄咄逼人的社交媒体,主流媒体却自愿自暴自弃。李韧教授分析,主流媒体的自暴自弃有两个主要表现,一是滥用自己的话语权,另外就是透支公共信用,背弃公共利益。他认为,在“后真相”时代寻找“真新闻”需要构建媒体社会责任体系。这套媒体责任体系需要包括一份针对新闻记者的具体而且可操作的行为规范,一个独立的媒体委员会和一套现代的媒体监管制度,可以帮助媒体度过后真相时代带来的疼痛,重新赢回公众对真相表达的尊重与期待。
(郭梅老师发言)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陕西省法学会传媒法治研究会理事郭梅发言题目是《“网生代”的文欢价值建构》。郭梅老师以电影《长城》《战狼》为例,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亲身体会,提出中国电影的美学与风格在世界电影市场格局中难以被清晰辨识,西方中心主义格局下中国电影的言说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郭梅老师指出,当前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存在偏重培养创作技能,对于承袭中华文化脉络的中国电影文本的文化分析与中国电影史书写的复杂性书写重视不足的的缺憾。联系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美学与风格在世界电影市场格局中难以被清晰辨识的窘境。郭梅老师认为,在以后的创作实践、文化批评、美学构建中吸取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滋养,通过影视艺术教育唤醒和培育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主体意识和民族自信,在跨国资本与中国电影的博弈中,促进民族电影工业的发展与壮大,理应成为当前高等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的一个面向。
(与谈人李震教授作点评)
讲座最后与谈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震依次就各位主讲人的演讲内容发进行了精彩点评。他指出,中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不同,因此在电影审查、电影分级制度方面可比性不强,美国电影分级制度仅仅针对娱乐性,而我国电影审查却不仅如此,娱乐是影视媒介的本质属性,必须把握这种前提;“媒介是被治理对象”,李震教授对“媒介化治理”概念提出冷质疑,他认为媒介只是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但这种参与显然也是受到诸多排斥、限制、并不乐观的,媒介社会化治理的参与程度其实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关于原生广告概念,李震教授认为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存在不合理欺骗,原生广告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化;李震教授认为后真相时代,新闻放弃真实实则是一种悲哀,这不仅提出对行业警告,也要求学界、业界重新正确认识新闻;最后,李震教授认为好莱坞强行改变了中国电影本身的形态,然而网生代电影却以更大力度改变了中国电影发展的轨迹,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问题值得深思。
点评提问环节结束后,本届论坛的第二场顺利结束。
指导老师:宦佳
文字:李荣 任鑫 李汉明 郝丽华
图片:刘天琛 徐一超 元哲
排版:严杏怡
责编:王海林 张婷